在国新办最新发布会上,退役军人事务部交出一份暖心成绩单——"十四五"以来,我国已成功为近7000名烈士找到安葬地或亲属。这场跨越时空的"寻亲行动",让无数埋骨他乡的英雄终于"落叶归根"。
历史的回响:每一块墓碑都是活教材
这些烈士中,有人牺牲在抗日烽火中,有人长眠于抗美援朝战场。通过还原他们的姓名和故事,我们不仅填补了家族记忆的空白,更让教科书上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。比如某位志愿军战士的遗骸确认后,其侄孙在墓前痛哭"终于能带您回家"的场景,让无数网友破防。
展开剩余55%民生的温度:一场跨越三代人的心灵治愈
对烈士家属来说,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"找到",更是情感上的救赎。有位八旬老人接到父亲烈士身份确认通知时,颤抖着说:"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了结了。"这种迟来的告慰,正在修复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历史创伤。
硬核科技+走心制度=中国式寻亲方案
从DNA比对到战史档案数字化,从建立全国烈士纪念设施数据库到发动"全社会找线索",这套组合拳打得漂亮。特别是一些烈士证上模糊的籍贯信息,通过人工智能地名识别技术实现了精准定位,这波操作必须点赞!
当下,烈士寻亲已超越单纯的行政工作,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正能量行动。在短视频平台,#帮烈士回家#话题播放量超10亿次,很多年轻人自发整理史料线索。这种自发性的社会参与,恰恰印证了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方式——不再是单向的缅怀,而是双向的奔赴。
这场国家主导的"寻亲马拉松"股票在线交易平台,用最实在的方式诠释了"崇尚英雄"不是一句空话。当95后志愿者蹲在档案馆逐页翻找资料,当偏远山村为迎接烈士"回家"自发修整道路,我们看到的是一整个民族对历史的温情守护。未来,随着《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》等政策深化落实,这份守护必将更加有力。
发布于:吉林省